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在合同诈骗案件中,即便没有虚构合同的情况下,行为是否仍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从法律角度来看,即使合同本身是真实的,但若存在其他欺诈行为或非法占有目的,也可能构成合同诈骗。
主观意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是判断合同诈骗罪成立与否的关键之一。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即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即使合同内容真实,也有可能构成犯罪。
虚假陈述:即便合同文本未被伪造,但如果在谈判过程中提供了虚假信息(如夸大自身实力、隐瞒重要事实等),导致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签订了合同,并因此遭受财产损失,则同样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履行能力与意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对于那些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根本无意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人来说,即使其提供的合同文本是真实的,也可以认定为实施了欺骗手段。
实际损害结果:合同诈骗罪要求造成“数额较大”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因此,除了考察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外,还需要评估受害者因该行为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情况。
证据链完整性:证明上述各点需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包括但不限于书面材料、电子数据记录、证人证言等,用以证实被告方确有实施欺诈行为并给受害方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综上所述,即使不存在虚构合同的情况,只要满足特定条件下(如存在非法占有目的、提供虚假信息等),仍然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关键在于全面审查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所有相关因素,确保能够准确界定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