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聚焦于外卖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他想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会被认定为合同诈骗,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可能的法律后果。
合同成立:首先,根据《民法典》第469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如果外卖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电子方式达成了交易协议,那么这个合同就已经成立。
欺诈行为识别:《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若外卖服务提供者故意隐瞒商品信息或虚构事实误导消费者,可构成欺诈。
证据收集:用户需要保留相关证据,如订单记录、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以证明存在欺诈行为。《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明欺诈行为的证据。
法律责任:一旦确认为合同诈骗,根据《刑法》第224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赔偿请求:受害者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要求赔偿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商品价值、额外花费及精神损害赔偿等。
总结:外卖合同诈骗需具备欺诈行为且对方因此受损,可通过法律途径撤销合同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保留好相关证据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