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问题核心是:在融资合同中,如何识别并防范合同诈骗行为,以及遭遇此类诈骗时,根据中国法律应如何维权及追责。
合同诈骗的定义与特征: 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具体情形,包括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伪造变造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无实际履行能力而诱骗对方签订合同并获取财物等行为。用户需警惕此类行为,确保交易对方的合法性和合同条款的真实性。
风险识别要点:
防范措施: 建立严格的尽职调查流程,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平台核查对方信息;采用银行转账等可追溯的支付方式,避免现金交易;设定阶段性付款条件,与合同履行进度挂钩,降低被骗风险。
法律救济途径: 若遭遇合同诈骗,首先应立即停止支付任何款项,并收集、固定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书、往来邮件、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随后,可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启动刑事程序追究诈骗者的刑事责任。同时,受害者也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编“合同”相关规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最新法律依据:
在融资合同中防范合同诈骗,关键在于事前的审慎调查与合同审核,以及遭遇诈骗后的迅速反应和有效法律行动。通过结合刑法与民法的双重保护机制,受害者不仅能够追究诈骗者的刑事责任,也能依法维护自身的民事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所有商业活动中,保持高度警惕并适时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是避免陷入合同诈骗陷阱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