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虽同源于合同行为,但性质、后果及法律责任截然不同。合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范畴,而合同纠纷则属于民事法律调整范围,两者在主观意图、客观行为、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主观意图
-
合同诈骗: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财物。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因合同条款的理解、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发生争议,不涉及任何一方的非法占有目的。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二、客观行为
- 合同诈骗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诈行为。
- 合同纠纷则表现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与约定不符,如质量不符、延期交付等。
三、法律后果
- 合同诈骗:可能导致刑事责任,包括罚款、监禁甚至更严厉的刑罚。
- 合同纠纷:通常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涉及违约金、赔偿损失、合同解除等民事责任。
四、处理程序
- 合同诈骗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判决。
- 合同纠纷则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民事诉讼等方式解决。
五、举证责任
- 在合同诈骗案件中,需证明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
- 在合同纠纷中,双方均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如合同文本、交易记录等。
总结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法律现象,前者触犯刑法,后者属于民法范畴。正确区分两者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权益至关重要。面对合同争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其性质,采取相应的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