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的具体构成要件,以便在实际操作中避免触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仍积极追求这一结果的发生。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一条的规定:“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的,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因此交付财物。
合同诈骗的对象必须是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包括但不限于金钱、物品、权益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财物不仅限于有形的物品,还包括无形的财产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必须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这意味着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必须与合同的签订或履行直接相关,而不是在合同之外的其他场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合同诈骗的数额必须达到法定标准,才能构成犯罪。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上的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行为对象为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行为方式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且数额需达到法定标准。了解这些构成要件有助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防范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