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关于羁押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希望知晓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实施羁押,羁押的程序、期限、权利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羁押的条件与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羁押主要用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或继续犯罪,以及确保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羁押的决定需基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初步判断。
羁押的程序: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至第八十九条,羁押必须由公安机关执行,且在拘留后应当立即送看守所羁押,并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其家属,除非有无法通知的情形。同时,必须在法定时间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羁押期限:《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至九十八条规定了不同阶段的羁押期限,如侦查阶段最长可达七个月,审查起诉阶段最长可达一个半月,特殊情况可依法延长。这些规定旨在防止无限制的羁押。
权利保障:被羁押者享有辩护权,有权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并且在羁押期间应得到基本的人权保障,包括健康检查和合理的饮食、休息条件。任何刑讯逼供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第五十四条)。
法律责任:不当羁押,如超期羁押或非法羁押,将导致法律责任。《国家赔偿法》规定,错误羁押是国家赔偿的范围之一,受害者有权申请国家赔偿。此外,对负有责任的公职人员,也将依据《公务员法》和相关纪律规定追究责任。
总结而言,羁押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确保既有效打击犯罪,又保护人权。任何羁押行为都应在合法框架内进行,确保公正、公平和透明,同时对被羁押者的合法权益给予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