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关注的是在取保候审之后,为何还会被羁押,以及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他想了解取保候审与羁押之间的关系、可能的原因和相关的法律程序。
取保候审与羁押的关系: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在提供保证人或保证金的情况下,可以在等待审判期间自由活动,但需遵守相关限制。然而,如果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或者新发现有犯罪事实,可能会撤销取保候审并重新羁押。
法律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形,可以取保候审。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羁押原因:取保候审后被羁押可能是因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如逃避侦查、起诉、审判),或者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了新的犯罪事实,或者原来认定的事实发生变化,需要更严厉的强制措施。
法律程序:若决定撤销取保候审并羁押,应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包括告知当事人撤销理由,执行羁押等步骤,并确保其享有相应的申诉权。
时效问题:取保候审的一般期限为十二个月,但在复杂案件中可申请延长至二十四个月。用户提到的一年半时间可能已经接近或超过这个期限,如果在此期间没有结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强制措施。
总结: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嫌疑人或被告人不会再次被羁押,如果违反规定或出现新的情况,仍有可能面临羁押。同时,取保候审的期限也是有限制的,超期后也需要对强制措施进行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