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在我国司法体系中,如果一个人被羁押了两年但仍未得到最终判决,这段时间是否会在其个人记录上留下案底;同时也关心在无罪释放后,是否有消除相关记录的可能性。
针对该问题,根据中国现行法律与司法实践进行如下解析:
羁押期间是否构成犯罪记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因此,在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前,即使被羁押,也不意味着已形成犯罪记录。但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20修正)第一百九十八条指出,“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情况应当录入执法办案信息系统。”这意味着虽然未定罪,但警方和司法机关内部系统会记录相关案件信息。
羁押时间长短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对于因证据不足等原因无法及时审判而延长羁押期限的情形,需经过严格审批。长时间羁押虽不直接导致案底生成,却可能影响个人名誉及社会评价。
无罪释放后的处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若最终裁定无罪或不起诉,则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五条,公安机关应当撤销案件,并解除强制措施。
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尽管如此,出于公共安全考虑,部分必要信息仍会被司法部门保存。
消除记录的可能性:根据《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公通字〔2012〕52号),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实行封存制度;而成年人无罪释放后,原则上不会留下公开可查询的犯罪记录,但仍可能存在于特定部门内部档案中。
综上所述,未定罪前的羁押不会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案底”,但在特定范围内仍会有所记载。一旦确认无罪并获得释放,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