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享有接受父母遗产的权利。然而,未成年人可以作为接受者,但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二、法律规定
1. 子女是被抚养人的权利:《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意味着,子女对于父母是有义务来照顾和陪伴的。
2. 遗产的管理权:《民法典》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遗产的管理权属于其继承人。遗产的管理,由继承人按照法定顺序进行。”
3. 未成年人继承权的适用条件:《民法典》第五十五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此,他们无法单独获得遗产。只有在成年子女完全具备了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他们的父母才能将遗产留给他们。
4. 父母与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合法性:如果父母与未成年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且他们的年龄也相当大,那么他们就可以被视为夫妻关系,从而享有相应的继承权。
三、案例分析
例如,甲乙两人结婚后生有一子丙,甲乙二人因离婚协议未达成一致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判决丙有权接受甲乙二人去世后的遗产。这是因为,虽然丙还是未成年人,但是他的父母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将其遗嘱的内容交给丙,这表明他们愿意承担起保护丙权益的责任。
综上所述,《民法典》规定,未成年人可以在成为继承人时接受父母的遗产,但是这个权利必须基于以下条件:父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遗产的管理权属于其继承人,未成年人需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父母与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合法性。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未成年人才有可能成为遗产的合法接收者。
总结:综上所述,《民法典》规定,未成年人可以在成为继承人时接受父母的遗产,但是这个权利必须基于以下条件:父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遗产的管理权属于其继承人,未成年人需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父母与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合法性。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未成年人才有可能成为遗产的合法接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