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受益人”是一个法律术语,通常是指在财产继承过程中,在有权分配遗产的人中,具有被指定和接收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的人。因此,如果一位老人的儿子或者女儿是财产继承人,并且愿意接受他的安排,那么他/她就可以成为“受益人”。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民法典》并没有明确规定,“受益人”是否可以填写“奶奶”。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通常会把父亲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因此父亲往往被认为是“受益人”。但是,如果儿子或女儿自愿接受了父亲的安排,那么他/她可能也是“受益人”。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实际操作中,“受益人”的选择问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夫妻双方可以通过约定将财产协议转让给其中一方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继承人,而不需要征得另一方的同意。这被称为“婚后共有财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仍然属于夫妻共同所有,那么妻子就是“受益人”。
另外,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继承人在处理子女的财产时做出了一些不当的行为,例如剥夺了子女的财产权利,那么子女可能会有权对这些行为提起诉讼,要求法院确认其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财产的合法继承人,那么他/她也可以作为“受益人”。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一个人的年龄超过60岁,那么他/她的养老金收入通常会被视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而不是公共财产。因此,如果这位老人的儿子或女儿希望将他/她视为“受益人”,那么他/她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税费。
综上所述,虽然《民法典》并没有明确规定“受益人”是否可以填写“奶奶”,但是在现实操作中,无论是夫妻还是非婚同居的关系,都可以通过书面方式明确各自为共同财产的受益人。而在处理遗产的过程中,如果有争议,子女通常也有权主张自己的权益。当然,具体的法律依据可能会因地区和个人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总结:综上所述,虽然《民法典》并没有明确规定“受益人”是否可以填写“奶奶”,但是在现实操作中,无论是夫妻还是非婚同居的关系,都可以通过书面方式明确各自为共同财产的受益人。而在处理遗产的过程中,如果有争议,子女通常也有权主张自己的权益。当然,具体的法律依据可能会因地区和个人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