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在假离婚(即夫妻双方为达到某种目的如规避限购、贷款等而协议离婚,但实际上并未真有解除婚姻关系意愿)情况下,如果事后出现财产分割争议,是否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和后果。
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在假离婚中,即便双方有私下协议,但若事后一方反悔,因离婚行为在法律上已生效,该协议可能不被认可,特别是当协议内容明显不公平时,法院有权调整。
欺诈风险与撤销权:如果能证明离婚是基于欺诈进行的,比如一方隐瞒真实意图诱使对方同意离婚及财产分割,《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然而,实践中证明“假离婚”的意图难度较大,需要充分证据。
财产追溯与公平原则:即使完成了离婚手续,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如财产分割显失公平,且对方存在欺诈等情形,受损害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但是,这要求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当初的分配极不合理,且对方存在恶意。
诚信原则与法律责任:《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利用假离婚规避法律或政策,违背了诚信原则,一旦查实,除面临财产重新分割的风险外,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甚至触犯其他法律法规。
对子女抚养权的影响:假离婚中,若涉及子女抚养权安排,之后的争议可能导致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稳定,影响其健康成长。《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强调,处理子女抚养问题应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为原则。若因假离婚导致抚养权安排反复变动,法院会严格审查,确保孩子利益最大化。
假离婚在财产分割问题上确实存在较大法律风险,不仅可能导致财产分割协议的有效性受到挑战,还可能因违背诚信原则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实践中,证明离婚的真实意图尤为困难,且即便达成私下协议,也可能因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显失公平而被调整。因此,建议当事人慎重考虑,避免采取假离婚等非正常手段处理事务,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