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关于“破坏性采矿”的定性问题,即在法律层面上如何定义和评价这种行为,以及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我将从五个方面为您解析这个问题。
定义:破坏性采矿通常指在开采过程中不遵守相关法规,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这包括过度开采、不进行复垦、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等。
法律法规:在中国,破坏性采矿的定性主要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及相关的行政法规。例如,《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其他费用。”
审批与监管:开采活动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接受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如《矿产资源法》第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申请登记,经批准并取得采矿权。”
法律责任:对于违反规定进行破坏性采矿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如《矿产资源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处以罚款,可以吊销采矿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态补偿与恢复:破坏性采矿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损害,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
总结来说,破坏性采矿在中国是被严格禁止的,不仅需要承担经济处罚,严重者还将面临刑事追责。企业或个人在采矿活动中应确保合规,保护环境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