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的法定受益人一般为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以下是我从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1. 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的遗产分配由遗嘱指定的人或法定代理人依法行使。”这意味着,如果被继承人在生前没有设立遗嘱,那么他/她的遗产将按照法定顺序进行分配。
2. 我国《婚姻法》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除夫妻双方另有约定外,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如果一方在婚前购买了房产,婚后获得了其所有权,那么这部分房产就是夫妻共同财产。
3. 《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婚后由一方自行管理的财产;(五)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因此,如果一个人明确表示他/她的一半房产属于个人财产,那么这部分房产就属于个人财产。
4. 《继承法》第五十二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因此,如果一个人的遗产是他在生前所有的个人财产,那么这个人就可以享有法定的遗产继承权。
5. 最后,《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披露、出售、提供、公开或者公开承诺用于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直接或者间接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因此,对于被继承人的个人信息,任何人不得随意访问、使用或者披露。
总结:来说,自然人的法定受益人应该是近亲属,但具体的受益人可以选择设立遗嘱或者通过法定程序来确定。同时,如果一个人清楚地表明他/她的一半房产属于个人财产,那么这部分房产也可以被视为他的个人财产。需要注意的是,个人信息也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随意访问、使用或者披露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