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关注焦点:离婚后财产分割是否可仲裁,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
1. 可行性: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前或婚后签订了有效的仲裁协议,将财产分割争议约定为通过仲裁解决,那么在离婚后,他们可以将此争议提交给选定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
2. 仲裁协议: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启动仲裁程序的前提。协议应包括明确的仲裁事项(即财产分割)、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以及双方同意接受仲裁结果的意愿。一旦签订,该协议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3. 法律效力:根据《仲裁法》第九条,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意味着,一旦仲裁决定做出,除非存在法定撤销情形,否则法院不会再审理同一问题。
4. 仲裁程序:首先,一方需按照仲裁协议的规定向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仲裁申请。然后,仲裁庭组成并通知双方。接下来,仲裁庭会组织庭审,听取双方陈述和质证,最后作出仲裁裁决。
5. 强制执行:若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总结::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理论上可以仲裁,但前提是双方有有效的仲裁协议,并且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然而,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财产分割仍通过法院诉讼来解决,因为这更符合我国现行司法实践和人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