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用户询问的是关于涉外民事诉讼案件如何在中国法院立案的具体流程和法律依据,特别是关注最新的法律规定。
资深高级律师视角分析:
立案条件与管辖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由本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确定。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应当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便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执行判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立案材料: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二十七条,涉外民事诉讼的原告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时,应当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以及能够证明其主张的基本事实和证据。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外国当事人在诉讼中应当提供中文翻译件,否则可能影响立案。
立案审查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对于需要补正材料的,应当在收到补正材料后七日内作出决定。
电子诉讼平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8年9月7日起,互联网法院可以受理涉外民事诉讼案件,通过电子方式立案、开庭和送达法律文书,为涉外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诉讼途径。
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涉外合同或涉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仲裁机构解决争议。如果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涉外民事诉讼可能不会被法院受理,而应通过仲裁途径解决。
总结: 涉外民事诉讼在中国立案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涉及管辖权、立案材料、审查期限等多个方面,同时需注意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对立案的影响。近年来,电子诉讼平台的推广为涉外当事人提供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