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并非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同样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根据中国刑法规定,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单位,只要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均应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 犯罪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范围,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见该法条第2款)。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 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等。
- 法律责任:对于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罪,《刑法》第224条第2款规定:“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这意味着单位不仅要承担财产刑罚,相关责任人还需承担个人刑事责任。
- 司法解释与案例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法释〔1999〕14号)进一步明确了单位犯罪的具体情形及处理原则,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
- 最新规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经济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针对合同诈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对部分经济犯罪条款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对合同诈骗等行为的惩处力度。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不仅限于自然人,单位同样可能成为犯罪主体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