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公安局在何种情况下会对合同诈骗罪进行立案侦查,以及立案的具体标准。
立案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立案的标准之一就是涉嫌犯罪的数额达到一定规模,具体数额由各省级公安机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证据要求:立案时需要有初步证据证明存在合同诈骗的事实。这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文本、支付凭证、通信记录等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通过签订或履行合同实施欺诈行为的材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先行拘留。”这意味着在收集到足够证据后,公安机关有权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程序规定: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7号),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审查,决定是否立案。立案后,将依法开展侦查工作,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并在法定期限内完成侦查任务。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侦查活动的合法性与公正性。
追诉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即从犯罪之日起计算;如果犯罪行为属于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则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司法解释与实践:除了上述法律规定外,实践中还应参照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18号)等文件对合同诈骗罪的具体情形进行了细化规定,有助于指导办案人员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
总之,合同诈骗罪的立案不仅需要满足法定的数额要求,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证据支持。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保障案件的公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