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同诈骗案件,根据中国法律,被害人可以选择向犯罪行为发生地或被告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报案,因此是支持异地立案的。但实践中,具体能否异地立案还取决于各地公安机关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
首先,从管辖权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5条明确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表明,在理论上,无论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地点还是被告人的常住地址,都有可能成为立案的依据。其次,就立案标准而言,《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公通字〔2017〕3号)指出,对于涉嫌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只要达到一定数额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即可依法启动侦查程序。再次,考虑到证据收集难度,跨区域案件往往需要不同地区间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一条强调了办案机关之间应当加强协作。此外,从保护受害者权益出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鼓励和支持受害者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向非本地司法机关寻求帮助。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处理涉及网络空间的合同诈骗等新型犯罪形式。
综上所述,虽然现行法律框架下允许合同诈骗案件进行异地立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并积极与当地及异地警方沟通协调以确保案件顺利推进。同时,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收集固定证据也是提高此类案件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