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是关于合同诈骗罪中涉及虚假出资的具体案例及法律解析。该问题关注的是行为人通过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虚假出资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触犯了何种法律规定以及相关判例的情形。
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定义与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法,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其中,虚假出资作为手段之一,即行为人在设立公司或者增加注册资本时未实际缴纳出资,以此欺骗合作伙伴。
法律责任:对于虚假出资的合同诈骗行为,依据《刑法》规定,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案例分析: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案例“(2018)最高法刑申64号”中,被告人通过虚假出资设立公司并以此为名签订合同,最终被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罪,依法受到刑事制裁。
证据要求:在认定虚假出资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需要收集和固定如验资报告、银行转账记录、审计报告等相关证据材料,证明行为人在出资环节确实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
受害者救济途径:受害者在发现被骗后,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请求赔偿损失。在此类案件中,《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亦提供了相应的救济途径。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中的虚假出资行为,不仅违反了《刑法》,还可能触犯《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司法实践中对此类犯罪行为将予以严厉打击。受害者应积极搜集证据并寻求法律救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