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了解合同诈骗的主要手段及相应的法律规定,这涉及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常见手法、防范措施以及相关的法律后果。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名要求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实施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且造成对方较大经济损失。
二、合同诈骗罪的常见手段
虚构主体身份: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等,与他人签订合同,以此取得信任后骗取财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第二款规定:“通过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诱骗他人点击虚假链接进行‘木马’病毒安装等方式获取他人财物的,应当认定为诈骗。”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伪造、变造公司印章、授权委托书、产权证明、资信证明等材料,用于签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使用虚假担保物:利用无实际价值的物品作为担保,签订担保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一)土地所有权;(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六)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设置陷阱条款:在合同中设置陷阱条款,使对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不利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恶意履行合同:签订合同时具有履约能力,但在履行过程中故意不履行合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总结: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会受到刑事处罚,还会对个人名誉和社会信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务必提高警惕,审慎核实对方身份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