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作为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虚构主体资格:即行为人虚构不存在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此来骗取财物。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交易秩序。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如虚构项目、夸大经济效益、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等,使对方基于错误的认识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根据《刑法》规定,这种行为一旦查实,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而采取预付款、定金、保证金等方式:行为人在明知自己没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诱骗对方支付预付款、定金或保证金,之后逃匿,这是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这是一种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行为人在取得对方财物后立即消失,使对方无法追回损失。
其他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虚假广告、伪造证明文件、恶意串通等方式进行合同诈骗。这些行为同样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合同诈骗不仅侵犯了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依法严厉打击。企业和个人在签订合同时应提高警惕,加强风险防范,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