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通过签订虚假租赁合同骗取公积金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何种犯罪,涉及哪些法律规定,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预防和惩治此类违法行为。
一、犯罪定性
从资深高级律师视角,此种行为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公积金管理法规违反
签订虚假租赁合同骗取公积金,直接违反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0号)第五条关于公积金应“专款专用”的原则,以及第二十四条关于公积金提取条件的规定,即职工提取公积金需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明材料。
三、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如前所述,根据诈骗罪规定,骗取公积金数额较大者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行政责任: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以欺骗手段提取公积金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退回违法所提款额,并可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受害者(公积金管理中心或真正权益受损的职工)有权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要求行为人返还骗取的公积金,并赔偿相应损失。
四、预防措施
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加强审核力度,运用科技手段核实租赁合同的真实性,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和宣传,提高公众法制意识。职工个人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切勿参与或协助他人实施虚假租赁合同诈骗公积金行为。
五、惩治手段
公安机关应积极受理此类案件,依法进行侦查,及时固定证据,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应依法审理,严惩犯罪分子,彰显法律威严。同时,对于协助造假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如房产中介、伪造印章等环节的参与者,亦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综上,通过签订虚假租赁合同骗取公积金,不仅构成诈骗罪,还违反公积金管理法规,行为人将面临严厉的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预防与惩治此类违法行为,需要公积金管理部门、执法机关、职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维护公积金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