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的核心是想知道公安机关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具体答案需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一、主观故意: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首先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无意履行合同义务,却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意图骗取对方财物。
二、合同关系:行为必须发生在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这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重要前提。涉及伪造、变造、作废的合同或者利用虚假的意思表示与他人订立合同的行为均可能构成此罪。
三、诈骗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其他财产后逃匿等行为。
四、数额较大: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起点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各地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具体标准。
五、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诈骗行为须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体系造成损害,且情节严重,才能构成犯罪。
总结来说,公安机关认定合同诈骗罪时,会综合考虑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主观故意、实施的具体诈骗行为、合同的真实有效性、涉及金额的大小以及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只有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依法定性为合同诈骗罪。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公安机关还会结合相关证据材料,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侦查与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