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涉及合同诈骗的单位犯罪中,如何界定和处理法律责任,以及相关的最新法律规定是什么。
一、犯罪主体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若单位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诈骗行为,可构成单位合同诈骗罪。
二、责任人员判定:《刑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需明确具体负责人及参与人的欺诈行为。
三、定罪标准: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即可能构成本罪。
四、量刑幅度:《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单位犯此罪的,依照该条规定的相应法定刑进行处罚。
五、最新法律法规依据:目前,《刑法修正案(十一)》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但针对合同诈骗单位犯罪的具体条款未作修订,仍应适用上述现行有效法条。
综上所述,对于合同诈骗单位犯罪,我国法律明确了犯罪主体、责任人员判定、定罪标准及量刑幅度等核心内容。相关法律规定主要见于《刑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并且当前有效法规并未对此类犯罪作出新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