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在通过微信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如何识别和防范可能存在的诈骗风险,以及一旦遭遇诈骗,应如何依法应对。
合法性与形式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合同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订立,这意味着微信签订合同在法律上是被认可的。但关键在于确保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合同内容的明确性,避免诈骗。需注意,合同的电子签名、时间戳等应能证明其完整性和未被篡改,符合《电子签名法》的要求。
识别诈骗的迹象:诈骗行为往往伴随着虚假身份信息、夸大其词的承诺、紧急催促签约、不合理的支付要求或保密协议等特征。《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强调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交付财物的行为构成犯罪。
防范措施:事先验证对方身份,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使用微信的实名认证功能;明确合同条款,必要时请专业律师审查;避免轻易支付定金或预付款;保存好所有沟通记录和合同电子文档作为证据。
法律依据:《民法典》对合同的成立与效力有着详尽规定,特别是第四百六十九条至五百零二条涉及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电子签名法》(2019年修正)确保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保障电子合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了诈骗罪的法律责任,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
应对策略:一旦发现诈骗,立即停止交易并收集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和相关承诺证明等。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可以咨询律师启动民事诉讼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依据《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寻求法律救济。
总结而言,微信签合同虽然便捷,但必须谨慎操作,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预防诈骗。遭遇诈骗时,迅速行动,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