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关于“以租代购”形式下的合同诈骗相关法律问题,即在通过租赁方式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如果发现存在欺诈行为,应如何界定和处理。
合同关系确认:首先需要确定是否存在真实的租赁与购买合同关系,根据《民法典》第469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欺诈行为认定:根据《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需满足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签订合同,且有非法占有目的,造成对方损失的行为。如租赁方故意隐瞒车辆缺陷,夸大产品性能等。
证据收集:受害者需保留所有交易记录、沟通证据、付款凭证等,证明欺诈行为的存在。《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法律救济途径:一旦确认遭受诈骗,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也可依据《合同法》第54条,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挽回经济损失。
赔偿责任:若欺诈行为成立,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赔礼道歉、恢复原状、修理、重做、补偿损失等责任。
总结来说,在以租代购中遇到可能的合同诈骗,首先要确认合同关系及欺诈行为,收集充分证据,然后可以选择报警或通过民事诉讼寻求法律保护,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