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构成个人合同诈骗的具体条件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主观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行为人必须是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
客观行为:同样根据上述法律条款,客观上实施了以下行为之一的可以构成合同诈骗:(一)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这意味着只有当行为人通过上述手段骗取的财物价值达到一定数额时,才可能构成犯罪。
后果严重:除了数额要求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还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必须“造成严重后果”。这里的“严重后果”通常指给被害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恶劣等情形。
追诉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期限为五年。这意味着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未被发现或立案侦查的,原则上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构成个人合同诈骗需要满足特定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条件,并且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和造成严重后果。同时,还需注意相关行为是否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