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之所以高发,主要源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诚信行为、监管漏洞以及法律执行力度不足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合同这一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实施诈骗。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看,合同诈骗高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经济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额利润的诱惑是合同诈骗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合同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企业及个人对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容易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同时,一些人错误地认为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诈骗行为较难被追责,从而滋生了侥幸心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强调:“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这要求所有合同参与者都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监管机制不完善:当前,虽然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但在合同诈骗领域,仍存在监管盲区和滞后性。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使得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轻易参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事中事后监管手段和力度有待加强,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技术手段更新快: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合同诈骗手段也日益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趋势,如利用虚假网站、APP进行线上合同诈骗,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但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识别和打击新型合同诈骗行为,仍是一个挑战。
维权成本高、效率低:合同诈骗案件的受害者在寻求法律救济时,往往会遇到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导致许多案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进一步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对起诉条件进行了规定,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证据收集、鉴定等环节的复杂性,维权过程往往漫长且艰难。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高发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从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提升技术防控能力、降低维权成本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预防和打击体系,才能有效遏制合同诈骗现象。
针对合同诈骗高发的现象,国家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维权成本,形成打击合同诈骗的合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