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的是关于通过伪造工程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在法律上的定性和量刑标准。他希望了解这种犯罪行为会如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被处理,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犯罪性质:伪造工程合同诈骗属于经济犯罪中的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金额认定: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例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本市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数额标准的通知》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主观故意: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明知自己是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仍然实施欺诈行为。
共同犯罪:如果涉及多人共同伪造合同并进行诈骗,将按照《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构成共同犯罪,按各自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别处罚。
民事责任:除了刑事责任外,诈骗者还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对受害者因被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总结来说,伪造工程合同诈骗的量刑取决于诈骗金额、犯罪情节及是否为共同犯罪等因素,同时伴随相应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具体的法律规定各地可能存在差异,需结合当地司法解释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