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在于了解合同诈骗的法律定义和判断标准。从法律角度,这涉及到《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规定,特别是与合同或经济交易相关的欺诈行为。
首先,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其主要涉及五个关键要素:1)非法占有目的;2)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3)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4)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5)且骗取财物的数额需达到“较大”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这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最新规定如2016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相关数额进行了明确。
总结来说,合同诈骗的法律定义标准主要依据中国刑法,同时结合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量刑的轻重,核心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欺诈手段、被骗财物的价值等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