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案件中,嫌疑人是否能够取保候审主要取决于其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对于合同诈骗能否取保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犯罪性质与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因此,如果合同诈骗的行为较为轻微,且行为人没有逃跑或继续犯罪的风险,则有可能获得取保候审的机会。
认罪态度: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对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这意味着如果嫌疑人积极配合调查,并愿意赔偿受害人损失,则更有利于争取到取保候审的机会。
个人情况考量:包括但不限于年龄、健康状况等非法律因素也可能影响最终决定。例如,《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指出:“被羁押的人身患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以及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宜继续羁押的,经审查后可以变更强制措施。”
社会危害性评估:这涉及到嫌疑人是否有前科记录、是否属于惯犯等情况。若其行为被认为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则较难获得取保机会。
担保条件满足程度: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保证人应当具备履行保证义务的能力,并且不得有以下情形之一:……(四)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提供合适的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也是关键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合同诈骗案件中的嫌疑人能否成功取保候审还需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因素,并由司法机关最终裁定。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建议在专业律师指导下准备相应材料并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