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合同诈骗的定义以及如何判定一个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特别是从法律专业的角度出发,需要明确哪些关键要素和法律依据。
定义与构成要件: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三)欺诈行为发生在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四)骗取的财物数额较大。
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虚构事实是指无中生有,编造根本不存在的情况欺骗对方;隐瞒真相则是指对影响合同成立或履行的重要事实故意不予告知或作虚假陈述。例如,在没有实际履约能力的情况下,谎称拥有某种资源或能力,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并支付款项。
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区分合同诈骗与一般民事违约的关键。行为人必须有将通过欺诈手段获取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主观意图,而非仅仅因经营不善导致的合同无法履行。
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合同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起点为人民币2万元至5万元以上。数额的认定直接影响到罪与非罪及量刑轻重。
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
判定合同诈骗需综合考量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欺诈行为的性质及其对合同的影响、涉及财物的数额等多个维度。实践中,准确界定非法占有目的、核实欺诈行为的具体表现及所涉财物数额,对于准确定性合同诈骗至关重要。同时,法律的最新规定和司法解释是判断此类案件不可或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