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合同诈骗的主要形式及其法律依据。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合同诈骗主要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非法占有对方财物,这种行为在中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虚假身份签订合同:行为人以伪造的身份证明或冒用他人名义与他人订立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比如夸大自身履约能力、提供虚假担保等手段诱骗对方签订合同。同上,《刑法》第224条也涵盖了此类行为。
收取预付款后逃匿:在收到对方支付的定金、预付款后不履行合同义务且逃离,意图逃避法律责任。这同样违反了《刑法》第224条的规定。
使用伪造票据作为支付手段:利用假支票、汇票等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结算,造成对方经济损失。此行为不仅触犯《刑法》第224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还可能构成《刑法》第175条所规定的“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串通投标:与其他竞标者事先约定中标结果,排除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其他投标人合法权益。虽然这不是典型的合同诈骗形式,但如果目的是为了实施诈骗活动,则可视为一种特殊形态。《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对串通投标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指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方的财产权益,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参与经济活动中都应提高警惕,谨防被骗。同时,对于已发生的合同诈骗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