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涉及单位犯罪时,其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和侵害客体四个方面,单位作为主体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必须出于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同时,单位的这种行为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的规定,单位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这意味着在单位名义下,通过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活动,单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里所指的单位,既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公司、企业,也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
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罪时,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财产损失而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发生。同时,单位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通过合同诈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意图将其据为己有。
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这些行为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构项目、伪造资质证明、提供虚假担保、恶意违约等。
合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合同关系和他人的财产安全。单位通过合同诈骗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损害了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人民币五十万元,数额巨大的起点为人民币二百万元,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为人民币一千万元。此外,即使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如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多次实施诈骗等,也可构成合同诈骗罪。
综上所述,单位构成合同诈骗罪需满足主体资格、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侵害客体以及数额或情节的要求。单位在实施合同诈骗时,不仅会受到刑事处罚,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严重者还将影响其商业信誉和社会评价。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防范合同诈骗风险,维护自身及市场秩序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