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合同诈骗的具体构成要件及法律依据。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又侵犯了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权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二)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三)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四)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七)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包括罚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主观和客观四个方面,法律责任涵盖刑事和民事两个层面。希望上述分析能帮助您全面理解合同诈骗的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