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案件的办理主要围绕证据收集、行为定性、损失评估、法律责任追究及受害方权益保护五个方面展开,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进行综合判断与处理。
一、证据收集。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因此处分财产。主要证据包括合同文本、银行流水、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个人进行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二、行为定性。应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其他经济犯罪如合同违约的区别。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损失评估。需对受害人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准确计算,以便量刑时作为参考。 四、法律责任追究。除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考虑民事赔偿责任,即要求行为人返还非法所得并赔偿受害方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7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五、受害方权益保护。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受害方参与诉讼的权利,使其能及时了解案情进展并表达意见。
总之,合同诈骗案件需综合运用刑事、民事法律手段,全面保护受害方合法权益。办案中应注重证据固定,准确认定犯罪事实,合理确定量刑幅度,同时关注受害方权益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