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是:合同诈骗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从五个具体方面对此进行法律分析。作为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以下五个维度对合同诈骗的立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援引相关中国法律条文:
犯罪主体: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刑法》第192条)。行为人需具备故意欺诈、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对方签订或履行合同。
犯罪客体:合同诈骗侵犯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刑法》第2条)。其通过合同形式破坏公平交易原则,损害他人经济利益。
犯罪行为: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行为,如虚构单位、冒用他人名义、伪造变造票据、无实际履行能力而诱签合同等(《刑法》第192条)。这些行为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作出财产处分。
犯罪结果:合同诈骗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且数额较大(《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7条)。具体金额以各地司法解释为准,通常需达到人民币3000元以上。
因果关系与主观故意: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对方财产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且行为人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持明知并希望或放任的态度(《刑法》第14条)。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行为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即有特定犯罪主体,侵犯特定犯罪客体,实施了法定的欺骗行为,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且行为人对此具有明确的主观故意。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2条之规定,合同诈骗行为应被认定为犯罪,依法予以惩处。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将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及涉案金额,对涉嫌合同诈骗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