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的核心是了解如何预防在签订和履行租赁合同时遭遇诈骗,以及相关法律依据。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严格审查合同主体:根据《民法典》第469条,合同当事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租户与房东在签订租赁合同前,应核实对方身份、产权证明等相关材料的真实性,确保交易对象合法有效。
明确合同条款:参照《合同法》第十二条,租赁合同需明确标的物、租金、租期、用途等关键内容,避免含糊不清导致欺诈。特别关注免租期、押金退还、维修责任等特殊条款,以防陷阱。
确保书面形式:《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通过书面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得以固定,有利于防范口头约定引起的纠纷和诈骗。
查证中介资质:若涉及中介机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规定了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求。租户和房东应确保所选中介具备合法资质并按照相关规定行事,降低受骗风险。
利用官方平台及备案制度:近年来,多地政府推出房屋租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房源核验、合同网签、备案等功能。根据《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住房租赁合同应按规定办理登记备案,以便于管理和防范诈骗。
综上所述,在租赁合同中预防诈骗,租户和房东需提高警惕,仔细审查合同相关方及条款,确保合同形式规范,并善用官方平台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遭遇诈骗时应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寻求法律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