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民事民法 > 合同纠纷 > 问答详情

合同诈骗主观故意?

用户:196****2368 冀州市 2024-11-27 06:13 合同纠纷 浏览量:38048
精选律师最佳回答:
姚娟
姚娟*律师/13728647853(微信同号) 专职律师 立即咨询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
擅长领域: 公司法、股权纠纷、融资借款、股权激励、改制重组、合同纠纷

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如何认定,以及在法律实践中如何具体判断这一要件。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主观故意的定义

主观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行为人通过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2. 证据收集与证明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故意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2号)第一条的规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当根据其行为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形式来综合判断。常见的证据包括:合同的履行能力、履约行为、资金去向、行为人的陈述等。

3.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是判断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明显不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在签订合同后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履行合同,反而将对方的财物用于非合同用途,这可以作为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第一条也明确规定了这一点。

4. 资金去向与用途

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也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关键证据。如果行为人将通过合同取得的资金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挥霍、投资高风险项目等,而非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这可以作为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2号)第一条对此也有明确说明。

5. 行为人的陈述与辩解

行为人的陈述和辩解也是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或事后有明显的虚假陈述,或者在面对调查时提供虚假信息,这可以作为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进行辩护,但其虚假陈述或辩解可以作为认定其主观故意的反证。

总结

综上所述,认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故意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履约能力、资金去向、行为人的陈述与辩解等多方面的证据。只有在充分证据支持下,才能依法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从而构成合同诈骗罪。

相关问答
解答律师
姚娟 专职律师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
公司法、股权纠纷、融资借款、股权激励、改制重组、合同纠纷
服务地区:深圳市
同城律师推荐
  • 李慧敏 专职律师
    权至尊知识产权
    绿色产品认证、银行保函、私人律师
    服务地区:汕头市
  • 李元喜 专职律师
    专注于企业服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体系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小巨人企业认定、行业特许经营与服务资质、工伤赔偿
    服务地区:珠海市
  • 范向军 专职律师
    专注民事商事法律咨询
    经济仲裁、保险理赔、融资借款、经销代理、刑事合规、医疗纠纷
    服务地区:惠州市
  • 黄海 专职律师
    中银-力图-方氏(横琴•深圳)联营律师事务所
    海事海商、涉外法律、涉外仲裁、刑事辩护、国际贸易、私人律师、涉外公证、招商引资
    服务地区:深圳市
  • 黄海律师 专职律师
    中银-力图-方氏(横琴•深圳)联营律师事务所
    海事海商、涉外法律、涉外仲裁、刑事辩护、工程建筑、国际贸易、私人律师、涉外公证
    服务地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