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核心在于了解合同诈骗的界定主体,以及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责任。从法律的角度,合同诈骗的界定主要由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负责,依据是中国的刑法规定。
首先,合同诈骗的界定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是否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其次,关于"合同诈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第一百九十二条中提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再次,认定合同诈骗还需考虑行为人是否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使对方当事人错误认识后签订合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第四,诈骗罪的成立还需要看行为人是否违反了合同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如果行为人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可被视为诈骗。
最后,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会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来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综上,合同诈骗的界定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过程,涉及到刑法、合同法和刑事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领域的规定。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涉及金额以及对合同精神的遵守程度都是界定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