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在发生合同诈骗行为之后,如果诈骗方主动偿还了所骗取的款项或财产,是否能够减轻其法律责任。从法律角度来看,即便诈骗方事后进行了赔偿,这并不能完全免除其刑事责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量刑时考虑的情节之一。
刑事责任不因偿还而免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即使诈骗者事后偿还了非法所得,也不能因此免除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因为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赔偿可作为量刑情节考量: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的相关条款,在确定具体刑罚时,法院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悔罪态度、是否有积极退赃等因素。如果诈骗人在案发后能够主动退还全部或大部分违法所得,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则可能被视为具有较好的认罪悔罪表现,在量刑时予以适当从轻处理。
民事责任依然存在:除了面临刑事追责外,《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使诈骗人已将非法获取的资金归还给受害人,但仍需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相应赔偿。
恢复名誉与社会评价:对于企业而言,一旦涉及合同诈骗案件,即便事后做出补救措施,也难以立即恢复受损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度。此类事件往往会对公司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预防机制的重要性: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建议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员工法律法规意识的培训,提高识别和防范欺诈的能力。同时,加强与专业法律顾问的合作,确保所有商业活动均符合现行法律规定。
总之,虽然在合同诈骗案件中,事后偿还部分或全部损失可以作为减轻处罚的一个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彻底摆脱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企业和个人都应增强法制观念,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