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确认其遭遇是否构成合同诈骗,并寻求资深高级律师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要求提供最新的、完整的中国法律依据原文,总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合同订立过程的欺诈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若用户在订立合同时,对方故意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使其作出错误判断并签订合同,构成欺诈,可能符合合同诈骗的要件。
二、非法占有目的 根据《刑法》第224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行为人主观上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若对方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意图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非法占有用户财物且无实际履行能力或无意履行,可初步认定存在非法占有目的。
三、虚构主体身份或资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属于合同诈骗。若对方伪造、变造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证明文件,或者冒充其他法人、组织与用户签订合同,应视为合同诈骗行为。
四、骗取财物数额较大 《刑法》第224条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入罪门槛为骗取财物数额达到较大标准。具体金额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由省级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并公布。若对方通过合同诈骗方式使用户遭受的财产损失达到法定数额,将构成犯罪。
五、合同未履行或部分履行 若对方在获取财物后,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仅部分履行、拖延履行,导致用户财产受到重大损失,且无法通过民事途径有效追偿,这种情况下,结合前述欺诈行为、非法占有目的等因素,可认定为合同诈骗。
综上所述,若用户遭遇的情形符合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对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虚构主体身份或资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且合同未履行或部分履行,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可认定为合同诈骗。用户应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