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您希望了解合同诈骗的具体表现形式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虚构主体身份:行为人冒用他人名义或者伪造公司、企业印章,与对方签订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虚假担保:行为人提供虚假的财产证明、信用证明等材料作为合同履行的担保,使对方产生信任而签订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规定,以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骗取对方当事人财产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预付款欺诈:行为人在没有实际履行能力的情况下,诱骗对方支付预付款后逃匿或挥霍资金,导致无法履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第(三)项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无效。
虚假交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记录、虚增交易量等方式,误导对方签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恶意串通:双方或多方串通,以签订合同为名行诈骗之实,损害第三方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4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串通,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限于上述五种情形,但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构成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均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防范合同诈骗,需提高警惕,审慎核实对方信息,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