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是否一定是假合同。从法律角度来看,合同诈骗中的合同不一定是假合同,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以及是否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实施诈骗。
合同真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通过合同实施了诈骗行为,而非合同本身的真实性。
非法占有目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2号)第一条的规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重要条件。即使合同是真实的,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履行能力,或者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图,而是通过合同骗取对方财物,同样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认识而签订合同,进而骗取对方财物的,构成合同诈骗罪。例如,行为人伪造资质证书、虚构项目等,即使合同本身是真实的,但行为人通过这些手段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有履约能力,从而签订合同并交付财物,仍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履行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合同履行情况也是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重要因素。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或能力,而是将对方交付的财物据为己有,或者用于其他非法用途,即使合同是真实的,也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证据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和诈骗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文本、交易记录、证人证言等。在实际案件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中的合同不一定是假合同,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以及是否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实施了诈骗行为。因此,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应全面考虑合同的真实性、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及客观行为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