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核心在于理解小额合同履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合同诈骗的可能性,以及在法律上如何界定这种行为。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这涉及到合同双方的真实意图、履约能力、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等多个方面。
合同双方的真实意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时就无实际履行意图,而是为了骗取对方财物,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
履约能力:《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情形之一是“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因此,若签约方明知自己不具备完成合同约定的能力但仍签订合同,并通过小规模履行来掩盖其真实目的,则涉嫌犯罪。
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依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条款均属无效。如果合同本身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情况(如虚假宣传),则不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还可能触及欺诈等法律责任。
证据收集与证明责任:对于涉嫌合同诈骗的行为,受害方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故意欺骗的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救济途径:一旦发现可能存在合同诈骗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可以考虑通过民事诉讼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特定条件下,受害人还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赔偿诉讼。
综上所述,小额合同履行过程中确实存在因恶意欺诈而导致合同诈骗的风险。为避免此类风险,建议加强前期调查了解合作对象背景信息,谨慎审查合同条款,并注意保留相关交易记录作为日后维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