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如果合同是虚假的,是否可以基于此对另一方提起合同诈骗的诉讼。接下来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说明了构成合同诈骗罪需要满足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是发生在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三是通过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财物。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对于涉嫌经济犯罪同时又存在民事纠纷的情况,应当遵循“先刑后民”的原则处理。这意味着如果一方认为自己因假合同而遭受了经济损失,且怀疑对方涉嫌刑事犯罪(如合同诈骗),则应优先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调查是否存在违法犯罪事实。
第三,即便最终确认不构成刑事犯罪,受害者也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四条等相关条款主张撤销该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四,需要注意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证明对方故意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相关材料、双方往来记录等,这些都是支持诉讼请求的关键所在。
第五,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具体指导。因为每起案件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专业的法律顾问能够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帮助。
综上所述,当发现与他人签订的合同为虚假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报警追究刑事责任或通过民事途径寻求救济。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准备好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