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的区别,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合同诈骗可以被改判为普通诈骗。以下是资深高级律师从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普通诈骗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包括:
普通诈骗的构成要件包括:
合同诈骗案件中,需要证明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且该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遭受损失。例如,行为人使用虚假的公司名称、伪造的票据等。
普通诈骗案件中,证据要求相对宽松,只需证明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并因此使被害人遭受损失即可。例如,行为人谎称自己有能力提供某种服务,但实际并无此能力。
在实践中,如果行为人的诈骗行为虽然涉及合同,但其主要目的是骗取对方财物,而非通过合同本身获取利益,且其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的特定情形,法院可能会将案件定性为普通诈骗。例如,行为人通过伪造身份信息,骗取对方信任并获得财物,但并未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实施具体诈骗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1号)中指出,对于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但如果行为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直接骗取财物,且其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的特定情形,应认定为普通诈骗罪。
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如果行为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直接骗取财物,且其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的特定情形,法院可能会将案件定性为普通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