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用户想了解的是,这种犯罪的具体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预防措施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定义:根据《刑法》第224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这里的“欺诈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提供虚假文件等。
构成要件:犯罪主体需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必须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行为,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交付财物。
法律责任:对于合同诈骗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情节轻微,可能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预防措施: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审查对方资信,核实交易信息;个人在签订合同时要谨慎核实对方身份和履约能力,避免轻信承诺。
法律依据:最新的完整法律依据是中国《刑法》第22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司法解释。
总结:合同诈骗犯罪是严重的经济犯罪,涉及的法律后果严重。预防此类犯罪,不仅需要强化法制教育,更需要个人和企业在日常交易中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