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在中国提起合同诈骗诉讼的具体条件,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这里的自然人不仅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单位则指的是法人、非法人组织等。
二、主观要件:行为人在实施合同诈骗时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通常通过考察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履行合同的态度、对财物的处置方式等因素来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0号)第三条对此有进一步说明,尽管该条款主要针对的是骗取出口退税案件,但其精神同样适用于合同诈骗案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三、客观行为:合同诈骗的行为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具体包括五种情形: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以及其他方法。
四、损害结果:合同诈骗需造成对方当事人财物损失达到法定数额标准才能构成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个人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单位进行合同诈骗,数额在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五、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欺骗行为,被害人就不会遭受财产损失。这一要素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提起合同诈骗诉讼不仅需要满足上述五个方面的条件,还需要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来支持指控,确保案件能够顺利进入司法程序并得到公正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