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是: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如何判断是否存在合同诈骗风险,以及遇到此类诈骗应如何维权?我将从合同有效性、诈骗识别、法律责任、证据收集和司法途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合同有效性:借款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法》规定,包括双方主体资格合法、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如果合同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可能影响其有效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诈骗识别:需留意对方是否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使你签订合同的行为。可通过查询对方信用记录、了解市场行情等方式进行核实(《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法律责任:如发现诈骗,可向警方报案,追究对方刑事责任;同时,可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主张合同无效并要求返还财产。
证据收集:保存好所有与合同相关的通信、转账记录、证据材料,这将是日后诉讼的重要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
司法途径:如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撤销合同或追偿损失,法院会根据证据依法作出裁决(《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总结,签订借款合同时要谨慎,一旦发现诈骗迹象,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